【两会声音】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施维雄:关于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增加港澳入境内地免税额度实现24小时更便捷通关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3-13
阅读量:607
图片

聚焦两会

图片


图片

两会声音



图片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施维雄


2024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喜迎发布5周年。“建设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是《纲要》独立成篇的重要内容,是本提案的立足点。


肯定成就,正视问题,建议实施“增加港澳入境内地免税额”、“各口岸推广24小时通关”、“全覆盖‘一地两检’或‘两地一检’便捷服务”等措施,实现筑牢口岸“篱笆”,群众共享“无感体验”,彻底解决优质生活圈最大“堵点”问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动能。


一、问题分析:通关不便利,耗时成本高


回顾辉煌5年,粤港澳三地在就学、就医、就业、创业、文旅、社会保障、法务、金融、职业资质考取及互认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取得显著成效。港澳居民加快“人心回归”和“彼此认同”。尤其在2023年,优质生活圈建设呈现“从量到质”之嬗变。


其一,试行满一年的“澳车经港珠澳大桥(下同)北上”及满半年的“港车北上”政策运转顺利。大桥通车量激增;年内通行港澳单牌客车近140万辆次,占比超50%。


其二,以深港两地为例,多方共建公共服务均等、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五年间,在深的港澳资企业增加超1.1万家、总数近6万家;在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增加到20.65万人;深圳市中小学校接纳港籍学生超3万人,12家医疗机构提供香港服务。


其三,港澳居民“北上”大湾区消费出游更趋方便且成为潮流,与内地居民“南下”港澳实现互补和对等。


然而,根据本提案调研,涉港澳的口岸服务是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最大“堵点”,问题包括“两地两检”服务极为不便,交通接驳质量参差,现行港澳入境内地携带商品超5000元人民币需缴税等。


口岸通关是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必然措施。本提案向100名香港居民、40名澳门居民、60名内地市民进行问卷调查。79.5%受访者认为,通关成为“堵点”是影响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的最大阻力。82%受访者指出,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方便乃至类似“无感觉体验”的通关服务,是破解“堵点”的有效方法。


二、提案建议:以“组合拳”和“微改造”思维打通最大“堵点”


(一)建议各项措施速度要快,要有系统性,更要通过法治提供保障。建议内地和港澳迅速对接,一项措施成熟就出台一项《合作安排》,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及确定,最后内地、香港、澳门按需迅速立法。


(二)建议把现行“随身携带商品超5000元人民币过关缴税”标准提升至每次3万元,每年累计10万元。该建议参考海南自贸区一年10万元额标准,体现公平。现行标准始于1996年,至今物价提升数倍,相较当年购买力已成“路障”。


(三)建议迅速梳理现有香港至内地、澳门至内地口岸的通关规律,对各口岸实施投资少、无需豪华、步行距离应短尽短的“微改造”,全面实现“一地两检”,有条件的口岸参考港珠澳大桥实施“两地一检”。要求中央、粤、港、澳财政投入方面不要围绕各方比例而“扯皮”,三地落实服务部门和人员不要“扯皮”,最终实现“无感觉体验”。


(四)除非通宵运营客轮口岸外,建议各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要通过大数据精准研判调配服务人手,可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优质生活圈的向往,激励大湾区内人流、物流、中小企业开展业务的需求。


(五)建议各口岸两侧涉粤、涉港、涉澳的出关区域,按“群众得益、各方营利”可持续原则,通过大数据调配好轨道交通、夜间公交、营运小客车、包车等接驳服务。建议港澳引入类似于“滴滴出行”的服务企业,切实改善港澳侧交通服务欠佳问题。


(六)建议中央适时增加“自由行”签注城市数量,恢复深圳居民赴港“一签多行”,再探索珠海居民赴澳“一签数行”乃至“一签多行”,最后在大湾区实施赴港澳“一签数行”乃至“一签多行”,彻底利于优质生活圈互动和企业商务交流。


专栏:两会声音
作者: 今小编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上一页:【两会声音】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陈明金:关于加快推进横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案
下一页:【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林龙安:关于便利人文交流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