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忠论经济】蔡志忠:房屋供应前多后少 银主回收有利经济
发布日期:2025-02-08
阅读量:4279

1736729844586084719.jpg

蔡志忠-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主席及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副会长、香港专业地产顾问商会荣誉会长、港区省级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指出,政府预计未来34年有10.7万个一手私人住宅单位供应,当中包括6.8万个建筑中单位、2.7万个货尾单位,以及可兴建1.2万个单位的熟地项目。她认为政府已成功扭转以往供求失衡的局面,预计未来34年供应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毫无疑问,现今的房屋供应的确很多,而政府不断向市场传递讯息,就是要告诉广大市民,往后有大量房屋可以慢慢选择,不用急着买楼。

 

楼市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策要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就需要取得更多平衡。当楼市炽热、房价过高,引起住屋困难和民生艰苦等等问题,增加供应与适当的调整措施无可厚非;然而当楼市低迷、房价大跌,导致经济衰退和资产泡沫危机出现时,政策反过来应该要作出救市支援。正如前几年大力提倡「房住不炒」的中央政府,在面对内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爆破、严重冲击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毅然作出救市大行动,公开鼓励民众多买房屋,更重要是推出10万亿元人民币国债,目标很清晰,就是要支援股市和楼市。这一点,港府也应该审时度势,多多向中央政府学习。

 

楼市是民生问题  也是经济问题

 

回说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房屋供应数字争议,主要是演绎方式不同,其实两边都没有错。就以市场上2.7万个私楼货尾单位来说,要全部消化并不容昜,根据每年正常销售1.5万至1.8万个单位的速度计算,光是要清仓这些货尾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从表面上看,要消化10.7万个单位好像很难,其实也不难,为什么呢?假如今年卖掉1.8万个单位,那么未来34年供应就只剩下8.9万个单位,如果要维持10.7万个单位的供应,每年就必须补充1.8万个私楼单位。

 

可是现实中,发展商已经放慢兴建楼宇的速度,同时政府也大幅减少出售土地的数量,往后每年要增加1.8万个新楼供应似乎难以达到。我只能形容,房屋供应前期虽然比较多,但后期会明显减少。今年上半年可能是用家入市的最好时机,因为市场上的选择多,价格又便宜,发展商仍然会采取低价促销的策略。不过,一旦发展商卖楼顺畅、去库存又快,便会慢慢变得惜售,由于他们少了竞投土地,土地储备自然不多,那么在继续销售楼盘时,甚至不会再减价,也等于变相加价,未来的供应会逐步减少,楼市将止跌回稳,重返健康正常水平。

 

银行回收不良资产  有利经济

 

再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工商市场,根据报导,香港五大银行在这个市场的商业贷款达800亿美元,由于这个市场价格出现超跌情况,近期吸引不少财团进来收购项目,甚至有中外银行和金融财务机构出来购买银主盘。为什么银行会有这种回购行动?笔者了解过从事银行工作的朋友,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可行,由于价格跌至非理性水平,不能任由其继续溃烂下去,出手回购属于自家的不良资产,可以作为自用用途或暂时回收,待市道稳定时再善价而沽,这样虽有点逼不得已,但有助稳定金融市场。

 

笔者认为银行回收属于自家的银主盘,在现今恶劣的商业环境里是有必要的,这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拖,等于变相释放资金到市场,也响应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香港整体的商业贷款大概有1,000亿美元,假如不良资产高达9%,便是90亿美元,相等于港币720亿元左右,如果相关的按揭银行出来回收,只须收购3成低残的资产便足够,也就是说,全香港的银行加起来动用210亿港元,就能够让这个市场稳定下来。每一家银行动用约10亿港元,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对银行本身却有最大的好处,也符合香港整体经济利益。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家银行在行动,估计5大银行也在酝酿出手之中,一旦有3成不良资产被回收,市场上另外7成的银主盘也都会很快被消化,因为当信心重回,低价的物业会变得十分吸引,各地财团必将争相出价收购。现今香港银行存款创新高,有大约17万亿港元,只须动用几个零头,便足以将出现泡沫危机的商业市场稳定下来,就好像国家出手解决地方债务、收购市面上不良的房地产项目一样,就是要帮助楼市复甦,重振经济,绝对是利多于弊,值得香港借镜。




专栏:地产
作者: 蔡志忠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上一页:【志忠论经济】蔡志忠:股楼兴旺 方可带动经济向好
下一页:【志忠论经济】蔡志忠:措施不断优化 两地楼股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