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艺人生 不懈追求——访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陈体根先生
发布日期:2017-09-08
阅读量:628

陈体根先生,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陕西老电影载体委员会顾问、香港新界社团首长联谊会总务主任、国际联青社·香港西北联青社副社长、香港乳源同乡联谊会副会长、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员会政协委员、香港劳工处展翅计划“青年摄影师培训课程”导师。

 會長陳體根先生.jpg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摄影,这门光与影的艺术,就是一个发现美,记录美,再传递美的过程。陈体根先生对摄影怀有不减的热情,他1978年开始学习摄影,历经了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变革,至今近40年时间里,他从未停止过对摄影追求的脚步。

自1985年起,他参加香港、内地及国外所举办的沙龙摄影比赛、专题摄影比赛及各大摄影会所举办的月赛等,所获奖项超过500多项。而近些年,他主要专注于香港本地的摄影培训工作,并成功策划多项内地与香港的摄影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推广摄影文化。2014年,他又发起创办了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执著如他,只因真正热爱。

 

将摄影爱好进行到底

 

陈体根先生祖籍福建泉州,1971年,十几岁的他随家人来到香港,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即步入工作岗位。不甘落后的他,白天工作,晚上继续进修。

关于摄影,他并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正式的、专业的学习,只是出于对摄影感兴趣,参加了几个摄影兴趣小组,进而又加入了几个摄影协会。从1978年接触并学习摄影开始,他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就这样“玩摄影”近40年。不得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和侨办赠送纪念旗予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jpg

1997年之前,陈体根先生在深圳经营电子厂。之后,他回到香港,“一时也不知道做什麽”,借着对摄影的热爱,也看到“胶片时代”照片放大、黑白等专业冲印有较大市场需求,于是他在屯门开办了一家专业冲印工场。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加,几年后他将工场搬至元朗,并且扩大了规模,新增了专业婚纱、广告影楼,冲印与摄影双管齐下,生意也蒸蒸日上。

2陈体根先生於湿地公园与观鸟团共同交流.jpg

然而,自2000年开始,伴随着数码摄影设备的普及,宣告“数码时代”的到来,许多照相馆相继结业,受此影响,陈体根先生的专业冲印工场生意也一路下滑,支撑了几年后,不得不结束了营业。

摄影生意的结束,不代表摄影生涯的结束。陈体根先生继而转战“服务”阵地,继续摄影之路,主要是为社区及各界举办和策划各项摄影比赛,以及各项活动的摄影服务工作,包括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的摄影记录工作。

3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应东莞市摄影协会邀请作交流.jpg

例如:1997年,他参与香港回归之摄影记录工作的相关策划;1998年,担任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大会摄影师;1999年参与了屯门体育节记者;他曾任第15171920届元朗艺术节大会摄影师;2002-2009年担任元朗体育节大会摄影师,1997-2008年任屯门区龙舟竞渡记者,1996-2010年任元朗十八乡暨各花炮会庆祝天后宝诞记者,2007-2008年任香港国际马术比赛记者;此外,他还负责了元朗区“庆回归”“庆国庆”活动,以及街坊活动的摄影工作……

4会长陈体根先生应邀参加深港摄影名家展览时合影.jpg

摄影是现实事物的记录,纪实是摄影的核心功能。陈体根先生以专业摄影技术,为社会、为地区留下了不胜枚举的精彩瞬间和珍贵回忆。借服务的平台,他在摄影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摄影为媒,促进文化交流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与内地交往越来越密切。陈体根先生认为,除了经济方面的交流,文化交流也很重要,摄影即可作为沟通的桥梁,通过民间的交流,增进香港与祖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同时促进摄影水平的共同提高。

陈体根先生积极推广摄影文化,并成功策划了多项内地与香港摄影文化交流活动,包括2010年“情系深港”两地摄影家作品联展、2011“香港元朗/深圳罗湖”两地摄影家交流展、2012-2017年“香港元朗/广东顺德乐从摄影协会摄影家交流巡回展览”、20168月应深圳罗湖摄影学会邀请于深圳举办摄影家作品展览等。

5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於2014年10月15日与西安顾问留影.jpg

由陈体根先生等牵头筹组,并汇集一众支持摄影及文化活动的爱好者,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于2014年828日注册成立。自成立起,作为会长的他时刻铭记着协会宗旨,大力发扬影艺,积极推动交流,为社团发展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例如,协会曾作为大型影会活动的联办单位、协办中学辩论比赛活动、支持环保活动的合作团体、参与海外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内地的摄影活动及拜访学术界活动等。

7会长陈体根先生参加政协会议时留影.jpg

“今年,东莞摄影家协会也邀请我们去东莞食荔枝,作交流,很有意义。年底,协会将联合深圳罗湖摄影学会、乐从摄影协会等四个摄影协会举办一次大型联展。”他希望通过多筹划及参与各类型摄影活动、文化研讨、文化交流等活动,让会员得以学习、观摩、交流、广交朋友,及提高本身技术及文化。

6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在深圳举办会员作品展.jpg

“目前自己算是半退休,主要做摄影服务工作。”陈体根先生介绍说,专注摄影培训工作就是其中一项。他个人喜欢拍自然和生态,例如拍鸟、湿地环境等,曾任2010香港湿地公园观鸟节摄影团摄影指导;他还是2010屯门影艺摄影培训中心课程导师;担任香港劳工处展翅计划青年摄影师培训课程导师等。

陈体根先生还是“龙摄天下”的摄影指导,曾带领旅行团去以色列、约旦、埃塞俄比亚、新西兰等国家,体验摄影深度游。旅行是一次很好的看世界的机会,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世界的美好,“每个地区各有特点,一定要自己去了解,去亲身体会”。

8陈体根先生於2010年在香港湿地公园与观鸟团合影.jpg

他还担任香港新界社团首长联谊会总务主任,积极参与内地贫困地区的捐资助学活动。他介绍说,协会已在韶关捐有四所学校,并每年都会组织到韶关考察,也献出一点爱心。

除此之外,他还是香港、深圳、西安、台湾、宁夏等多省市摄影团体的顾问,为了推广摄影文化,促进香港与内地交流,陈体根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地奉献着。

 

摄影这条路很长,一定要下苦功夫

 

“摄影很容易入门,但这条路很长,要想达到一定程度,非下苦功夫不可。”这是陈体根先生几十年玩摄影的深刻感受。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陈体根先生认为器材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摄影技术及摄影理念,具体表现为作品的感染力。能否得到大众认同,这则需要很深的“功底”,首先要了解器材,更需要眼、脑、手的默契配合。有人说,摄影必须要快、要抢、要抓,因为美好的瞬间稍纵即逝。陈体根先生也非常赞同:“特别是拍人文,或者记录活动,瞬间不可能从头来过,那麽更要靠观察力、判断力和行动力。”焦距多少、何种模式、预设效果等等,都早已成竹在胸,而不是临时发挥。总而言之就是,观察入微,提前准备,随时行动。

9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多次策划中港两地摄影交流展.jpg

从胶片时代过渡到数码时代,陈体根先生是亲历者和见证者。他还保留着暗房冲洗工具,那是一个时代的回忆。“以前用胶片拍摄,成像如何在于技术水平,所以基础一定要好,大家都是跟老师一步一步学习积累的。”他认为,数码代替胶片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历史必然,作为记录工具,数码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对于时下流行的PS等图片后期处理技术,陈体根先生则明确表示,“可以作为一个补救方法,但不能依赖,不赞同做过多后期处理。”

在陈体根先生看来,摄影应该享受拍摄的过程,那也是训练和磨练摄影技术的过程。“摄影过程可能会比较艰苦,或者受很多条件限制,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调整、创作出作品,这种成就感是非同一般的。否则摄影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只能成为‘电脑作画’。”他解释说。

10香港摄影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陈体根先生应邀参加香港文化艺术界国庆酒会.jpg

虽然参赛、参展不可胜数,获得奖项逾500项,陈体根先生依然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有很大进步空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深谙此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摄影亦学无止境,决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他亦力求上进,与时俱进,学电脑技术,以拥抱数码时代。特别是担任摄影比赛或沙龙评审,对评审自身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基本上是看到作品,各种参数便了然于心。毫不夸张地说,除了拍摄时的心情,其他的都能看得出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义当先,作品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温情展现。陈体根先生也认为,能引发人们生活共鸣的作品,才最能触动人心。如果不了解生活的丰富和多彩,不了解群众的追求和向往,就创作不出鲜活生动的作品。所以,他鼓励摄影爱好者多走出去,参与交流互动,积极分享,在发现美、传递美的过程中,多向社会输送正能量!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专栏:摄影摄像
作者: 华声文化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上一页:吴益胜 ——四十八载光与影,割捨不断摄影情
下一页:找不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