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两会声音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施维雄
本提案基于支持两项国家发展战略(发布五周年的《粤港澳大湾区纲要》、处于起步阶段的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贯通融合、畅通粤闽港澳台五地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低成本支持交通强国建设、推进台胞“人心回归”和“彼此认同”等四个出发点,提出如题建议。其中,“涉港澳机动车扩大内地通行范围,由‘广东行’适度扩充为‘粤闽行’” 已具备条件,建议加快实施;“适时推进内地号牌机动车进入港澳特区”则建议“适时推动”。
一、原因和问题分析:“港澳车北上”试行顺利,拓展条件成熟,成果优势更显著
根据本提案调研,2023年,试行满一年的“澳车经港珠澳大桥(下同)北上”及满半年的“港车北上”政策运转顺利、经验成型且已具备扩展条件。大桥年内通行港澳单牌客车近140万辆次,占比超50%。“澳车北上”首月通关量0.7万辆次,第12个月超12万辆次;“港车北上”通关第6个月达9.5万辆次,比首月激增13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单牌”客车、“澳门单牌”客车、“港/澳+粤Z” 双号牌客货车的“北上”范围,目前均仅限广东省内。
2023年9月,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国家发展战略。2024年,福建省将着力拓展对台连接通道,加快推进闽台与长三角、大湾区的运输通道建设,更大力度支持闽台基层民众交流交往,发力两岸同胞情感融合。
根据本提案调研,大湾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这两项国家发展战略在基于“人心回归”“彼此认同”方面的工作,须通过“小切口打开大局面”更精细、更创新地推进。粤闽港澳台五地文化共通,交易交往在新时代更趋密切;福建是香港(超150万人)、澳门、台湾居民的最主要祖籍地之一;粤闽陆路跨省通道相对简单且治安可控。现阶段实现“港/澳+粤Z”双号牌客货车在福建境内通行,远期条件成熟再开放“香港单牌”客车、“澳门单牌”客车从广东省通达福建省,其带来的人流和物流将有力服务于大湾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高质量建设。同时,该示范案例影响深远,将充当沉浸式同胞交流交心平台,主动彰显“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及推进该制度行稳致远。
二、提案建议:统一人车服务接入口,探索内地与港澳台“一国两制”交流融合新成果
本提案的建议是借力“车辆北上及南下”实现高质量交流和融合。推动港澳特区、台湾地区与内地粤闽两省之间的更彻底交流和融合,为两项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小切口、大局面”助力。与经济、金融、法务、社会治理等融合相比,具有统筹难度相对较低、资源投入较少、成果优势显著的特点。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议开展大数据、云计算推演,对“涉港澳机动车行驶福建”和“推动内地机动车进入港澳特区”做到范围精准、逐步推广、情况可控。
(二)建议试行1—2条粤闽省界高速公路,先行指定“港/澳+粤Z”双号牌客货车赴闽通行,创新人员和物流通行手段。粤闽省界自北往南现有长深、梅龙、大丰华、甬莞、沈海5条高速公路相连,国省道暂不建议开放。
(三)建议福建省参照广东制定的配套法规政策,制定涉港澳客货车通行该省的规则。
(四)建议完善人车服务的电子化和便捷化。在“交管12123”APP统一新设“车辆北上/南下”的全部功能,提供个人线上申请、部门快速审批、证照快递到家、投保等服务。杜绝发生各地自设平台、政策相左、服务参差的情况。
(五)建议由央企牵头,针对相关车辆设计车险“跨境通行”子项目产品(类似于车辆商业险内含“车损险”“玻璃险”等子项目),争取做到“一次投保,通行全国”,杜绝“反复繁琐”,填补市场和保障空白。